淺談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對人畜的危害
提起嗜麥芽寡養單胞菌似乎有些陌生,其實該菌早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已從口腔腫瘤患者咽拭子中分離發現,并命名為嗜麥芽假單胞菌,80年代初醫學界將該菌稱為嗜麥芽黃單胞菌,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在90年代初,將該菌歸屬于嗜麥芽寡養單胞菌。隨后,人們對該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中發現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水、土壤、植物根系及食物(冷凍魚類、牛奶、禽蛋)等都有該菌的存在;醫院環境如透析裝置、氧氣濕化罐、血壓計、人工呼吸裝置、通氣管道等也都能分離到該菌;同時該菌也是人和動物皮膚、胃腸道和呼吸道較為常見的定植菌?! ?br />
幾年來,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已成為人類、畜禽類(山羊、豬、牛)、水產動物類等多種動物的條件致病菌。尤其對人類的感染可致肺炎、敗血癥、腦炎、心內膜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和膿腫等多種疾病。從2002年至今,淡水養殖的回魚在我國許多養殖基地已發生大面積死亡現象,而且傳播面積、死亡率逐年增大,損失十分慘重。其死亡的原因也確定為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所致。因此,將有關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對人畜的危害及該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機理和藥物防治進行綜述,以供各界人士在研究該菌時借鑒?! ?br />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生物學性狀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為專性需氧的非發酵型革蘭氏陰性極生多鞭毛桿菌,在血平板上有強的氨味,呈β溶血;在營養瓊脂上顯示灰黃色素或無色素,菌落呈針尖狀,直徑0.5mm~1mm,中央突起。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氧化酶陰性,強解脂性,DNase陽性,水解明膠和七葉苷,賴氨酸脫酶陽性。在氧化發酵試驗中,產酸緩慢或不顯產酸,但分解麥芽糖,產酸明顯??衫闷咸烟?、甘露糖、蔗糖、蕈糖、麥芽糖、纖維二糖、乳糖、水楊素、乙酸鹽和內酸鹽等24種物質,而果糖、異丁酸鹽則僅為部分菌株利用。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致病的機理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目前已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但目前對該菌的致病機理還不是很清楚,這給對該菌感染致病的預防與治療帶來了困難。目前,對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致病機理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有資料報道表明,該菌可產生多種致病因子,如彈性蛋白酶、脂酶、黏多糖酶、透明質酸梅、DNase、溶血素等,并證實一些胞外酶,特別是蛋白酶在感染致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對于這些酶的理化性質,產生的影響因素,其單因子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清楚。另外,外毒素作為很多致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在該菌的感染致病中研究很少,僅報道其產生溶血素這種外毒素,但對于它是否還產生其他的外毒素,及該外毒素的理化性質,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的作用還要進一步地研究。
對人類的感染與致病
過去一直認為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致病性低,但近10年來發現該菌感染所致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人類重要的條件致病菌和重要的醫院內感染菌,其感染多涉及肺炎、菌血癥和敗血癥。但近年來,有關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引起其他臨床表現的病例報道增多,該菌感染除了以上的臨床表現外,還可引起內膜炎、腦膜炎、腹膜炎、傷口感染、眼部感染、縱隔炎、牙周炎和骨骼、關節、尿路、消化道及軟組織等感染。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的死亡率很高,達43%以上,引起如此高的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該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導致其對目前大多數的抗菌藥物不敏感所致;其次是該菌對一些最初敏感的抗菌藥物往往在治療過程中很快會產生耐藥,從而導致治療的失敗,引起死亡。該菌感染大部分人分別有發熱、寒戰、腹脹、乏力、淡漠等臨床表現,同時伴有中性白細胞數量的減少,病情危重并發癥可出現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多器官衰竭綜合征等。研究表明,人類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機體自身和醫源性兩類,機體自身因素包括年齡,老年人是高危易感者;基礎性疾病,如腫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尿毒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醫源性因素包括抗菌藥物藥史、介人性醫療操作、化療、放射治療等為嚴格消毒措施。
對畜禽及水產動物的感染與致病
2006年7月份湖北省靖江飼養的叉尾回魚,數日內發生大批量暴發性死亡,發病初期和中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癥狀。發病初期病魚食欲減退,體表有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斑,下口頜部位出血,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時有黃色黏液流出;晚期眼睛突出,口腔充血,額頭潰爛,腸胃紅腫,肝臟失血,膽囊腫大,腹腔大量積水,腸道疊套或套進胃里,有的斷裂后掉出肛門外。通過山西黃河魚病研究所的檢查診治,確診為回魚套腸病,病原體是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致病。還有資料報道,山羊因該菌的感染導致了化膿性淋巴結炎;40日齡豬感染表現為高熱,貧血,絕食,精神萎靡等臨床癥狀;除此之外還有金槍魚、中華絨毛蟹和爬行類的鱷魚感染而引起敗血癥的報道。由此可見,嗜麥芽寡養單胞菌不僅可感染人致病,同時對多種動物也可感染致病,并引起死亡。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藥理的防治試驗
通過對斑點叉尾回魚套腸病的診治和多次藥理試驗,結果表明,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屬于多重耐藥菌,對β—內酰胺類和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天然耐藥,同時對喹諾酮類的環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諾沙星,還包括大環內酯類和一些消毒藥都可表現出抗藥性。對廣譜青霉素和大部分頭孢菌耐藥性較高,其耐藥率在50%~100%之間;對氨基糖苷類耐藥率也較高,甚至達100%,對氟喹諾酮藥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對四環素也具有較高的耐藥性,其耐藥率為81.6%。對該菌我們選用更多的藥品及復合藥品作出試驗,結果表明選用復方新諾明(SMZ和TMP)對該菌的殺傷力達到55%~60%,采用多西環素和氟喹諾酮類復合應用對該菌殺傷力可達到57%~65%,同時我們對剩余的43%~35%的細菌再次用復合的抗生素進行藥理試驗,其結果表明殺滅效果甚微,由此可見大部分藥物對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沒有殺滅作用,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和抗菌素復合起來也不能完全徹底地殺滅。我們根據許多有關資料報道,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其抗藥性和耐藥性的機制與膜屏障、外排泵和產生水解酶等有關。有關該菌的藥理實驗,我們僅在水產動物上作了研究調查,在人類、畜禽動物上的感染是否有共同的藥理特征還需大量的研究和論證?! ?nbsp;